- 注册时间
- 2015-11-5
- 阅读权限
- 70
- 最后登录
- 2016-6-13
- 在线时间
- 0 小时
- 生活币
- 711
- 威望
- 350
- 积分
- 1510
- 精华
- 0
- 日志
- 0
- 好友
- 0
- 相册
- 0
- 帖子
- 449
- 主题
- 87
- UID
- 139945
 
- 最后登录
- 2016-6-13
- 生活币
- 711
- 注册时间
- 2015-11-5
- 主题
- 87
- 好友
- 0
- 相册
- 0
- UID
- 139945
|
出现在北京地铁的首个反逼婚广告,希望能用“一平方米的面积”影响中国。“剩女”这类刻板印象是全世界女性都渴望摒弃的陈词滥调。
看到米果设计的反逼婚广告,妈妈一手给她众筹钱,一手戳着桌子,指责她大逆不道:“你做这种事情,小心被雷劈,过年时别让亲戚知道,会被骂死的!”
面试了30位相亲对象的吴文说:“一切信息都是条件,你发现一个人变成了贴着二维码的商品。”
26岁来了。吴文的焦虑跟着奔袭而来,“你突然发现,你再也不能称自己20出头了。”从那一天起,结婚是她最重要的主题。
逼婚的魔咒砸在米果头上时,她也是26岁。母亲火急火燎地盘查身边每一个适龄男性,仿佛女儿是一件急于出手的、眼看要积压的商品。
两个女孩同时提到26岁的重大意义。此前的吴文和米果一直符合“好孩子”的定义——聪明、乖巧、成绩优异。26岁是一条华丽丽的分割线。26岁以下的女孩子,宁愿被离异的老男人床上喷着俳俐森破了身,也不愿意被人称作“剩女”。
教育部在2007年把“剩女”列入汉语新词,广义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。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,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5岁。26岁夹在两者之间,进一步是符合传统规训的大好青年,退一步是众人眼里的社会异类。
民政部门的数据勾勒出的现实里,接近两亿单身人士分散在人群中,一位去过相亲角的外国人一脸迷茫:“中国的失踪人口多到要集中发寻人启事吗?”
今年春节前,北京的地铁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反逼婚广告,“单身也可以很幸福”的广告词,更像一种时代的“她宣言”。
一个视频网站引进的韩剧《太阳的后裔》,“讲一个35岁的‘剩女’寻找旗鼓相当爱情”,火得一塌糊涂,更新到第八集时,点击就过了8亿,一个月会费收入2.5亿元。有人分析,“老套的灰姑娘故事过气了,‘剩女’的故事正在一寸寸侵占屏幕。”
与《太阳的后裔》争夺屏幕的,还有英国驻华大使馆推出的“做你自己”秒拍视频,一个外国姑娘对着镜头表示,中国人应该把“剩女”这样的词,扔进历史垃圾堆了。
|
|